- ·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05/28]
- ·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05/28]
- ·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05/28]
- ·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05/28]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论诵读法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作者: 雷文文 摘 要:诵读法是一种在诗歌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引导学生有技巧、有感情地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对作者情感与美的感受力,激发学生的写作
作者: 雷文文
摘 要:诵读法是一种在诗歌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引导学生有技巧、有感情地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对作者情感与美的感受力,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诵读 诗歌教学 语感 美感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无论在艺术技法上、还是在语言表达与思想情感上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一、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语言是文学的基础,诗歌是语言最为凝练的文学形式之一。学习诗歌的语言与表达方式,是对学生语言基础的强化与提高。而充分利用诵读法,让学生逐字逐句地诵读,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为提高其表达能力、背诵默读能力打下基础。以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为例,整首诗歌语言平实、表达舒缓,用精炼浓缩的语言展现出了作者开阔的视野与胸怀。“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因为这四句对偶与排比的运用,学生诵读至此,会陡然发现诗歌语言的无穷魅力。又如现代诗歌《你是人间四月天》,全诗通过句式相同却长短不一的诗句及排比式的比喻,丰富了艺术效果;但同时也提高了把握诗歌语言特色与诗歌感情的难度。通过诵读这首诗,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承前省略、词类活用、谓宾倒置等特殊的语法效果,读起来节奏突出、错落有致、语感丰富。二、通过诵读体悟作者的感情诵读,真正的目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声音将作者的感情传达出来,这时候,诵读者通过认真的体悟,与作者的心灵是相通的,是真正感动于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的。常言道“好的朗诵者首先感动的是自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古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颂之”,可见,“情动于中”是诵读的基础与前提。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如何教学生把握作者的真情感,并用真情感去传达并感动于他人是关键。根据教学经验,意境分析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为例,通过几种典型的凄凉意象(“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的渲染,游子漂泊在外的那种“断肠”般的愁绪便迎面扑来。学生在诵读时把握好了这些关键词,便能更好地把握情感的关键点,完整地传情达意。此外,诵读还需注重默读、朗读、朗诵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默读可以让学生默念静思,深入体悟,是诵读的第一关;朗读能让学生把握好声音,抑扬顿挫,是诵读的第二关;朗诵使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与体悟到的作者的情感融合为一,声情并茂地表达出自己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与认知,这是诵读的最佳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是通过这样一个过程逐渐热爱上诵读的,热爱上语文课程的。三、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美感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是著名诗人闻一多概括出的诗歌典型的艺术特征,常被人们称为“诗歌之三美”。音乐美主要是指通过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词与词、词与词组之间的节奏性停顿等所表现出的音节、韵脚、停顿之间的和谐节奏。绘画美主要是指通过丰富的语词、景致色彩及其所营造出的意境等所展现出的画卷般的美。建筑美主要是指通过句与句、行与行、节与节的匀称变化所体现出的诗的整体外形美。诵读是学生感受这种美感,并将其展现给他人的一种有效方式。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被广为传诵的宋词名篇,引导学生诵读这首词可以切实感受到“三美”的艺术魅力。“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在长短词组形成的错落有致的停顿之间,加之以动词为主的重音强调,以五字句、六字句为主的长短句的变换使得整首词仿佛始终洋溢着一种美妙的旋律;而“把酒问青天”、“起舞弄清影”等带人进入了词人月下酌酒舞长衫的场景,自然美不胜收。只有通过诵读,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雨巷》为什么被称赞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春江花月夜》为何被冠以“孤篇盖全唐”的盛誉,也才能真正感受到林徽因女士是如何利用建筑方式与风格“建筑”《你是人间四月天》的。四、通过诵读激发学生的灵感诵读是一种发声的艺术,诵读者是作者强烈情感的代言人,向大家传达文字背后的深切情感,但任何一位诵读者都绝不仅仅甘愿做一名代言人,他们都必然渴望在某个阶段代言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诵读能促使学生从一名诗歌的诵读者、体悟者向诗歌的写作者的角色转变。通过诵读,诗歌的音乐性、意境美、语言美等各种美的元素在诵读者那里汇聚,学生的写作灵感会逐渐萌生。当读到“征蓬出汉塞,大漠孤烟直”时,辽阔大气之情荡然于心;当读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时,一种浓郁的羁旅之愁与传阅时空的孤寂感油然而生;学生在这种古韵与情思的感染下,能进一步增强写作与表达的冲动,从而为提高作文兴趣、强化写作基础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文章来源:《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 网址: http://www.wkahzzzs.cn/zonghexinwen/2020/0824/415.html
上一篇:重庆:这个摄影艺术空间提供交流平台 8年培养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