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民间特色音乐在传承与保护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滇剧传统丰厚,流派纷呈,剧目众多,名家辈出,被誉为“滇粹”“省粹”。明朝末年到清朝乾隆年间,“丝弦”“襄阳”“胡琴”等戏曲声腔先后传入云南,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结合

滇剧传统丰厚,流派纷呈,剧目众多,名家辈出,被誉为“滇粹”“省粹”。明朝末年到清朝乾隆年间,“丝弦”“襄阳”“胡琴”等戏曲声腔先后传入云南,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结合云南当地方言声腔、民间风土人情,进而演变成了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滇剧。滇剧主要分布在滇西的云南省,是云南最具代表性地方戏曲种类。2008年,滇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网络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当下,更多的人可通过各类网络音乐平台,以最快捷的方式欣赏不同类别的音乐,而对于时下的年轻人更多的只是喜欢当下流行音乐,对于戏曲这类音乐也就只是望门兴叹或知之甚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滇剧这一地方民间特色音乐,在传承与保护中面临的问题,都有待人们不断探索对策,本文将以大理州白族聚居地剑川县弥井滇剧为例来阐述民间特色音乐在传承和保护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弥井滇剧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弥井滇剧发展的现状

剑川县是以白族为主的聚居县,隶属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白族人口比例占全国最高的县份。在这居住的都是典型的白子、白女,平时都是用白族话进行学习、交流生活,白族话语境在当地的生活、娱乐、风俗里根深蒂固。在剑川最具代表的民间特色音乐当属白族调,白族调是以白族话为演唱语境,一年一度的石宝山歌会节就是以白族调会友,引起不少国内外众多学者专家前往研究、学习,也算闻名遐迩。而离剑川县城有80多公里的弥沙乡南部的弥井村,2013年被国家住建部列为中国传统古村落的村庄之一。弥井村因古时盛产盐而成为滇西重镇,是滇西诺邓井、乔后井、啦鸡井、弥沙井四大盐井之一,有着几百年的盐业繁荣历史。但在深受白族文化、生活熏陶四处传唱白族调的剑川,弥井乡却孕育、传承了200多年的滇剧,是实属罕见的民间特色音乐。在弥井村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都要举办盛大的“农耕节”,这一天会将古老的文化传承一一展示,街头巷尾都会洒扫清洁,白天焚香祭祖、挂彩游行,晚上的重头戏就是将古滇戏搬上戏台子,淋漓尽致地表演给四方来的父老乡亲,这一风俗历经了200多年,仅仅只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过。

(二)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弥井村的实地采风,了解到弥井滇剧传承至今依然保留了古老的声腔,演绎的语境、腔调没有受到白族话语境的影响,唱、念、坐、打还沿袭着传统古滇剧的演绎方式,也没被时下有些新兴恶俗的所谓“新民乐”绑架,弥井滇剧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古声古色地传承了200多年,在白族文艺、文化根基扎实的剑川县弥井村能原汁原味地传承至今,当属难能可贵的民间特色音乐。但如今弥井滇剧除了以戏曲爱好者们的口头传授再无其他传承方式,还有一些祖辈遗留下分散在戏曲爱好者家里的古戏本外,也没更多的文字文献资料记载滇剧传入弥井的历史文化背景。由此可见弥井滇剧的演出传播度都不甚广泛,而当地政府也没有相应的政策措施保障弥井滇剧的发扬、传承、创新。若长此以往没有引起当地政府、专家的重视,没有出台相关长效机制在人力、物力上予以保护,弥井滇剧这一古老的民间特色音乐也将面临在民间消失。

■保护弥井滇剧的对策

(一)引起政府的重视及加大资金扶持

弥井现有的滇剧班子是由当地戏曲爱好者自发组建,属典型的民间戏曲草台班子,每次演出活动都属于自发、义务演出,戏班子并没有固定的经济物质基础。在弥井还是盐马古道的古时,曾富庶一方为滇西重镇,盐业的兴盛曾使弥井盛极一时,“三天一市,通宵达旦”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滇戏班子的演出是当时重要的娱乐活动,也是盐商、地主、百姓在物质生活富足之后的精神寄托。所以当时的戏曲班子在精神上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在物质上能得到家底丰厚的盐商、地主的支持,那时的戏班子演出时所需道具、乐器、服装的更新换代都有着坚固的物质保障。所以在富庶的弥井人民、盐商、地主牢靠的经济物质基础的保障下,弥井滇剧才能以其独特的魅力传承至今。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弥井滇戏班子的演出在“文革”后慢慢复苏,现如今演出所需的服装、道具、乐器大部分已是民国时期留下的,绝大部分早已破败不堪,在这样的条件下演出时对艺人想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戏剧张力、艺术效果都大打折扣。从以上来看,剑川弥井滇剧的传承开发在时下是没有坚实牢靠的物质经济保障,说明并没有引起当地政府的足够重视,这一现象对弥井滇剧的传承、开发是致命的。所以要引起政府的重视及加大资金的扶持,让当地人民进一步了解弥井滇剧的艺术及文化价值,让弥井滇剧得到更强有力的人力、物力的支持,才更能更长效的将这一古老戏曲发扬光大,也能更好地展现剑川县弥井村的中国传统古村落的形象,对当地的旅游开发也会带来独特的亮点,以此吸引更多的外地人和当地人走进弥井村、走近弥井滇剧,让弥井滇剧以其独特的魅力绽放在剑川白族聚居地。

文章来源:《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 网址: http://www.wkahzzzs.cn/qikandaodu/2021/0328/828.html



上一篇:音乐爱好者我的领路人
下一篇:当文化站上舞台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投稿 |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编辑部|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面费 |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论文发表 |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