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强烈爱好可以抗衰老

来源: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我吃喝均随心所欲,想睡就睡。做事情不考虑是否有益健康,只要具有强烈的爱好,活动又都恰当适宜,我根本不必担心衰老。 一、要仔细选择祖先当楷模 我的外祖父67 岁去世,正值

我吃喝均随心所欲,想睡就睡。做事情不考虑是否有益健康,只要具有强烈的爱好,活动又都恰当适宜,我根本不必担心衰老。

一、要仔细选择祖先当楷模

我的外祖父67 岁去世,正值盛年,另3 位祖辈亲人都活到80岁以上。稍远些的亲戚,只有一位没能长寿,但他死于被杀头。我的一位曾祖母,活到92 岁。

我外祖母生了10 个孩子,活了9 个,还有一个早年夭折。守寡后,马上致力于妇女高等教育事业。她是格顿学院创办人之一,力图使妇女进入医疗行业。她总喜欢讲这样一个故事,她曾经在意大利遇到过的一位老绅士,绅士面容忧郁,她询问他缘故。绅士说两个孙儿女刚离开。“天哪!”她叫道,“我有七十二个孙儿孙女,如果我每次离开一个都悲伤不已,我早就没法活了!”绅士说。“奇怪的母亲。”作为她的72 个孙辈的一员,我要说我更喜欢她的见地。

上了80 岁,她开始有些入睡困难,经常在午夜至凌晨三时这段时间阅读科普书籍。我想她根本就没有工夫去留意她在衰老。我认为,这正是保持年轻的最佳方法。如果你的兴趣和活动既广泛又浓烈,你能从中感到自己仍然精力旺盛,你就不必去考虑你已经活了多少年,更不必去考虑你那也许不很长久的未来。

至于健康,由于我这一生几乎从未患过病,也就没有什么有益的忠告。我吃喝均随心所欲,醒不了就继续睡。我做事情从不以是否有益健康为依据,尽管实际上我喜欢做的事情通常都是有益健康的。

二、避免过分沉湎于往事

从心理角度讲,老年需防止过分沉湎于往事。人不能生活在回忆中,不能生活在对美好往昔的怀念或对去世友人的哀念中。应当把心思放在将来,放到需要自己去做点什么的事情上。

要做到这一点并非轻而易举,往事的影响总是在不断增加。人们总认为自己过去的情感要比现在强烈得多,头脑也比现在敏锐。假如确实如此,就该忘掉它:如果可以忘掉它,那你自以为是的情况可能并不是真的。

三、避免期望从年轻人的勃勃生气中获取力量

老年人要避免依恋年轻人,期望从他们的勃勃生气中获取力量。子女们长大成人后,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如果你还想像她们年幼时那样关心他们,你会成为他们的包袱,除非她们是异常迟钝的人。不是说不应该关心子女,而是说这种关心应该是含蓄的,假如可能的话,还应是宽厚的,而不应该过分地感情用事。

四、适当的爱好

我认为,具有强烈的爱好,活动恰当适宜,并且不受个人情感影响,成功地度过老年决非难事。只有这样,长寿才真正有益;源于经验的智慧才能得到运用而不令人感到压抑。

告诫已经成人的孩子别犯错误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一来他们不会相信你,二来错误原本就是教育所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但是,如果你是那种受个人情感支配的人,你就会感到,不把心思都放在子女和孙儿女身上,你就会觉得生活很空虚,那么你必须明白,虽然你还能为他们提供物质上的帮助,比如支援他们一笔钱或者为他们编织毛线外套,但决不要期望他们会因为你的陪伴而感到快乐。

五、害怕死亡毫无意义

有些老人因害怕死亡而苦恼。年轻人害怕死亡是可以理解的。有些年轻人担心他们会在战斗中丧身。一想到会失去生活能够给予他们的种种美好事物,他们就感到痛苦。这种担心并非无缘无故,也是情有可原的。

但是,对于一位经历了人世悲欢、履行了个人职责的老人,害怕死亡就有些可怜且可悲了。克服这种恐惧的最好办法是逐渐扩大你的兴趣范围,并使其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直至包围自我的围墙一点一点地离开你,而你的生活则越来越融合于大家的生活之中。

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更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老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

而且,如果随着精力的衰退,疲倦之感日渐增加,长眠并非是不受欢迎的念头。我渴望死于尚能劳作之时,同时知道他人将继续我所未竟的事业,我大可因为已经尽了自己之所能而感到安慰。

我吃喝均随心所欲,想睡就睡。做事情不考虑是否有益健康,只要具有强烈的爱好,活动又都恰当适宜,我根本不必担心衰老。一、要仔细选择祖先当楷模我的外祖父67 岁去世,正值盛年,另3 位祖辈亲人都活到80岁以上。稍远些的亲戚,只有一位没能长寿,但他死于被杀头。我的一位曾祖母,活到92 岁。我外祖母生了10 个孩子,活了9 个,还有一个早年夭折。守寡后,马上致力于妇女高等教育事业。她是格顿学院创办人之一,力图使妇女进入医疗行业。她总喜欢讲这样一个故事,她曾经在意大利遇到过的一位老绅士,绅士面容忧郁,她询问他缘故。绅士说两个孙儿女刚离开。“天哪!”她叫道,“我有七十二个孙儿孙女,如果我每次离开一个都悲伤不已,我早就没法活了!”绅士说。“奇怪的母亲。”作为她的72 个孙辈的一员,我要说我更喜欢她的见地。上了80 岁,她开始有些入睡困难,经常在午夜至凌晨三时这段时间阅读科普书籍。我想她根本就没有工夫去留意她在衰老。我认为,这正是保持年轻的最佳方法。如果你的兴趣和活动既广泛又浓烈,你能从中感到自己仍然精力旺盛,你就不必去考虑你已经活了多少年,更不必去考虑你那也许不很长久的未来。至于健康,由于我这一生几乎从未患过病,也就没有什么有益的忠告。我吃喝均随心所欲,醒不了就继续睡。我做事情从不以是否有益健康为依据,尽管实际上我喜欢做的事情通常都是有益健康的。二、避免过分沉湎于往事从心理角度讲,老年需防止过分沉湎于往事。人不能生活在回忆中,不能生活在对美好往昔的怀念或对去世友人的哀念中。应当把心思放在将来,放到需要自己去做点什么的事情上。要做到这一点并非轻而易举,往事的影响总是在不断增加。人们总认为自己过去的情感要比现在强烈得多,头脑也比现在敏锐。假如确实如此,就该忘掉它:如果可以忘掉它,那你自以为是的情况可能并不是真的。三、避免期望从年轻人的勃勃生气中获取力量老年人要避免依恋年轻人,期望从他们的勃勃生气中获取力量。子女们长大成人后,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如果你还想像她们年幼时那样关心他们,你会成为他们的包袱,除非她们是异常迟钝的人。不是说不应该关心子女,而是说这种关心应该是含蓄的,假如可能的话,还应是宽厚的,而不应该过分地感情用事。四、适当的爱好我认为,具有强烈的爱好,活动恰当适宜,并且不受个人情感影响,成功地度过老年决非难事。只有这样,长寿才真正有益;源于经验的智慧才能得到运用而不令人感到压抑。告诫已经成人的孩子别犯错误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一来他们不会相信你,二来错误原本就是教育所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但是,如果你是那种受个人情感支配的人,你就会感到,不把心思都放在子女和孙儿女身上,你就会觉得生活很空虚,那么你必须明白,虽然你还能为他们提供物质上的帮助,比如支援他们一笔钱或者为他们编织毛线外套,但决不要期望他们会因为你的陪伴而感到快乐。五、害怕死亡毫无意义有些老人因害怕死亡而苦恼。年轻人害怕死亡是可以理解的。有些年轻人担心他们会在战斗中丧身。一想到会失去生活能够给予他们的种种美好事物,他们就感到痛苦。这种担心并非无缘无故,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对于一位经历了人世悲欢、履行了个人职责的老人,害怕死亡就有些可怜且可悲了。克服这种恐惧的最好办法是逐渐扩大你的兴趣范围,并使其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直至包围自我的围墙一点一点地离开你,而你的生活则越来越融合于大家的生活之中。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更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老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而且,如果随着精力的衰退,疲倦之感日渐增加,长眠并非是不受欢迎的念头。我渴望死于尚能劳作之时,同时知道他人将继续我所未竟的事业,我大可因为已经尽了自己之所能而感到安慰。

文章来源:《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 网址: http://www.wkahzzzs.cn/qikandaodu/2021/0107/520.html



上一篇:参赛者的信息
下一篇:智慧榜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投稿 |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编辑部|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面费 |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论文发表 |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